社會.時事
近年來,筆者在分析中日關係時,曾經提出一個觀點,即兩國關係的主導權在北京,不在東京。簡言之,北京要中日關係好就好,北京要中日關係壞就壞,要多好都可以,要多壞也可以。其實,如此觀點也適用於兩岸關係,即主導權在北京,不在台北,北京要兩岸關係好就好,要兩岸關係不好就不好,要多好多壞都取決於北京。理解了這個法則,要展望「賴清德時代」的兩岸關係,也就有跡可循了。
儘管在選前,北京輿論批賴清德為「台獨金孫」,也批「賴蕭配」為「雙獨組合」、「獨上加獨」,然而一月十三日選舉結束至五月二十日就職期間,北京卻還是保持了克制,並未指名道姓批賴清德,原因就是要先「聽其言,觀其行」,而首先要「聽」的,就是「五.二○演說」。這份演說終於在五月二十日就職當天發表,「聽其言」的第一個關鍵步驟,算是塵埃落定。
雖然蔡英文和賴清德都是民進黨的領導人,但兩者有許多不同。「五.二○演說」洋洋灑灑五千兩百多字,就涉及台灣地位與兩岸關係部分,若與二○一六年蔡英文上台時的「五.二○演說」相比較,也不難看出兩者的歧異。
賴蔡二人對兩岸關係主張有別
其一,賴清德刻意強調台灣和大陸之間的區別,在演說中賴提到「台灣」多達七十九次,遠遠超過蔡英文在二○一六年演說的四十一次與二○二○年的四十七次,最大的不同則在於提到「中國」七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次,這是在蔡英文兩次就職演說中未曾出現過的。
其二,間接主張兩岸「一邊一國」。賴清德「五.二○演說」中的兩岸論述,基調是「蔡規賴隨」,理由是蔡的穩健路線獲得美國的支持,因此必須呈現「繼承蔡英文路線」的基調,因此在這部分,重申了蔡英文的「四個堅持」。雖然「四個堅持」是蔡英文先提出的,但並非在兩次就職典禮上發表,而是在習近平於二○一九年一月二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後的回應。簡言之,蔡是「被動」回應,而賴則是「主動」提出來的。
不過,賴清德並未將蔡英文的「四個堅持」內容複述一遍,而是抽出蔡所有兩岸論述中最「獨」的第二點,也是賴最支持的部分,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放到演講後面直接強調出來。
其三,在演說中,賴多次指名道姓地直接批評北京,這也是蔡過去的兩次演說中比較少見的。譬如,「中國的軍事行動以及灰色脅迫,也被視為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我也要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文攻武嚇」、「在中國尚未放棄武力犯台之下,國人應該了解: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面對來自中國的各種威脅滲透」……如此赤裸裸的批判,對北京而言,如何刺耳,不言而喻,相信也是國台辦怒氣回應的主要緣由。
眾所周知,賴清德過去「獨派」色彩濃厚,主要是根據他自己以往的言論,譬如「我主張台灣獨立,但沒主張一定要兵戎相向,我認為中國要尊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二○一五年九月,台南市議會);「我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也是務實的台獨主義者」(二○一七年九月,立法院)、「基本上是主張台灣的主權獨立,是屬於二千三百萬人所有,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就是台獨的定義,我是一個務實的工作者」(二○二三年十二月,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
不過,以往這些「台獨」言論,並沒有出現在「五.二○演說」,甚至為了凸顯「維持現狀」,一開始就言明「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意味着,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也不會推動「法理台獨」。同時,賴清德還善意地提及對展開兩岸交流的積極態度「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台就學」。然而,北京並不領情,基於上述「五.二○演說」中的「傾獨」論述,而對賴的演說直接「判了死刑」。
由北京主導的「雙向式」交流
「五.二○」當天下午,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講話,「釋放了謀獨挑釁、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訊號」,暴露「台獨工作者的本性」。繼而,批評賴清德「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
如前所述,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北京,而不在台北,國台辦對「五.二○演說」的結論,確實可以解讀為今後四年的兩岸關係不容樂觀,台灣海峽時而風高浪急在所難免。另一方面,正因為主導權在北京,北京也可以基於賴清德對兩岸交流的「善意」,啟動恢復兩岸人員的往來,包括雙向旅遊、以及大陸學生赴台升學和交流。當然,兩岸關係與中日關係不同,對北京而言,北京不需要「下台階」,而是基於自己的政策調整。
事實上,北京早在台灣大選之前,已經做好重啟兩岸人員交流的準備。二○二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時任中共常委、即將擔任政協主席及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習近平為組長)的王滬寧在與來訪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會面時,清晰地強調「當務之急是盡早恢復兩岸交流正常化」(林泉忠,〈北京急推「兩岸交流正常化」的兩大動因〉,《明報月刊》,二○二三年四月號)。
到了二○二四年四月,馬英九二度登陸,並在北京與習近平會晤時,習表示「我們將採取更有力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進心靈契合」,他提到「我們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由此可見,就兩岸人員的交流,北京的政策思維並非只停留在為台灣同胞到大陸觀光旅遊的「單向式」交流,而是也鼓勵大陸民眾到台灣的「雙向式」互動。
換言之,儘管北京對賴清德的「五.二○演說」並不滿意,但筆者研判北京仍會適時、有步驟地開放兩岸民眾的「雙向交流」。目前,北京已在四月下旬,在台灣立法院國民黨總召傅崐萁率領其他十六位立委訪問北京,並與王滬寧會面後,開放福建省居民到馬祖旅遊,大陸應該會根據賴清德政府就二月發生的「大陸船隻金門翻覆事件」的處理,考慮下一步開放到金門的可能性,進而思考擴大到台灣本島及其他附屬島嶼的旅遊。基於「穩健推動」的原則,應該會是先旅遊團,然後才是「自由行」,循序漸進地逐步恢復到二○一九年之前的水準。此外,先後順序方面,很可能「先北後南」,即優先開放台灣本島北部主要由國民黨執政的縣市包括台北、新北、基隆、新竹、台中、彰化、南投、雲林等,最後開放南部主要由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包括高雄、台南、嘉義、屏東等。
在大陸學生到台灣升學或交流部分,筆者分析北京也會逐步開放,可能先開放短期交換部分,繼而開放正規生到台灣升學,逐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長遠來說,甚至有可能考慮修改限於戶口在「六省一市」的大陸學生到台灣升學的規定,循序漸進最終達至開放所有大陸省市學生都有機會到台灣升學。
至於為何大陸拒絕在蔡英文主政時期開放「兩岸人員交流」,卻願意在「更獨」的賴清德時期開放?主要基於兩大關鍵因素。
「兩岸人員交流」的時機考慮
其一,因應台灣可能出現「民進黨長期執政」的態勢。民進黨一旦「長期執政」,即使不宣布台獨、不提「一邊一國」,只要執政下去,台灣也「只會愈走愈遠」。過去三十年來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等所做的身份認同的系列民調一一顯示,隨着時間的推移,台灣民眾的「台灣人意識」愈來愈高,「中國人」意識則愈來愈弱,甚至不足一成。簡言之,只有全面恢復兩岸交流,才有可能縮短台灣人民與大陸之間的心理距離。
其二,自從二○一八年以來,大陸積極推動符合習近平主政後對台政策的基本方向—「兩岸融合發展」的單向式「惠台政策」,以取代胡錦濤時期以來的「兩岸和平發展」政策,惟其效果則不如預期。二○一八年二月二十八日由中共中央台辦、國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共同發表的「惠台三十一項措施」就是其嚆矢,到了二○一九年十一月因應台灣大選,國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還聯名發表「惠台二十六條措施」;不止於此,到了二○二三年九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還發布了「福建兩岸融合示範區」文件(全稱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該文件的內容早在二○二二年六月就已經由王滬寧親口透露了。
重點是這些「單向式」的「惠台政策」,對希望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到大陸發展的優惠政策效果非常有限,尤其在疫情「復常」後大陸陷於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經濟蕭條,以及台灣由台積電所帶動的經濟活力的新情勢下,「惠台政策」更凸顯了它的局限性。
整體而言,這些「惠台政策」不如預期,並沒有因此掀起大量台灣青年湧進大陸發展、創業的熱潮,更談不上因這些政策,明顯地出現台灣民眾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或更不認為自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或民進黨的「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當然,「惠台政策」是「單向式」的,而今後可能逐步出現恢復雙邊人員往來則是「雙向式」的。儘管「單向式」效果不彰,那麼「雙向式」又如何呢,這是另一個問題,需要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各個階段進一步檢驗,但筆者以為,至少應該有助於減緩兩岸民眾心理距離的擴大。
中美關係仍是關鍵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北京今後可能出現的主導兩岸人民雙向交流的舉措,除了是基於兩岸關係的變化,還不可不提另一個關鍵的外在因素—中美關係。北京向來理解所謂「台灣問題」的關鍵,就是美國因素。因此,只要管控好中美關係,台灣問題就不會輕易「失控」,近年大陸甚至還出現「中美共管」的說法。
然而,自從二○一八年即特朗普主政的中後期開始「敲打中國」(China Bashing),造成中美對立以來,「中美新冷戰」呼之欲出,「管好中美關係,台灣就不會有事」的論調一度破功。直到二○二三年十一月中美元首在三藩市舉行峰會,北京認定雙方已經就台灣海峽的管控達成共識,美國當不會輕易抵觸北京的「紅線」。有了如此認知,當可理解為北京得以更自信地推動兩岸恢復雙向交流的政策。
誠然,中美之間的「共識」極為脆弱,別說二○二四年十一月的美國大選若特朗普勝出,中美的「共識」可能一夜就被推翻,即使拜登繼續執政,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已提升至意識形態的層面,難以調和。加上賴清德的「獨素」的確隨時都有可能散發出來,且別忘了甚囂塵上的大陸 「二○二七年武統台灣」之說,就在賴的任期內。期許兩岸民眾有更正常、更自然的全方位交流的同時,對「賴清德時代」的兩岸關係恐怕不能過度樂觀,台海時而波濤洶湧恐怕在所難免。
(作者為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