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2024-8-30
二〇二四年九月號
沖喜下的「步步為營」(劉銳紹)

最近官場和政界流行一句話:「在沖喜之下步步為營。」驟聽之下,我還以為這個「步步為營」是指小心翼翼,像古代戰爭那樣步步為營。細聽之下,原來另有意思,這個「營」是經營的「營」,意指在近期連番出現可以沖喜的事情後,港府必須抓緊時機,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務。

奧運佳績與熊貓龍鳳胎

近期可以沖喜的事,當然是香港運動員在巴黎奧運中取得兩金兩銅佳績,港人情緒高漲,與有榮焉。國家隊選手安排於八月底來港表演,又是一陣高潮。另一個可以沖喜的事,是海洋公園大熊貓盈盈誕下龍鳳胎,可謂雙喜臨門。更值得港府高興的是,新生的熊貓BB應可留在香港,日後逐漸成長,它的一舉一動肯定可以成為長期話題,引導港人視線,並藉此顯示中央對香港的關顧。

不過,在這些沖喜現象的背後,港府官員也有憂愁的一面。因為自從中央認為香港「由亂到治」之後,「由治及興」就應由港府負責,港府和特首則是主要責任人。榮譽有嘉,寄望可期,但責任重大,所以不敢造次,步步小心經營。

據官場中人說,港府由上到下都努力行事,但又感到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行,而是他們難以駕馭,甚至無能為力的。別說中外關係這個大題目(香港夾在中間,根本影響不了大局),即使香港與內地關係以至本地事務,港府也有不少難處。

例如,香港必須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實際就是讓香港的資源進一步與內地融合。從發展策略而言,沒有問題,但各地政府也要講求政績,與香港的競爭關係也愈來愈明顯。以深圳為例,不斷提升服務質素,已吸引大量香港消費者北上;這種現象在整個大灣區也十分普遍,以至「五一」黃金周也無法刺激香港市道。

深圳機場三跑提前啟用

深圳還有一項發展,港人無甚感覺,但港府和圈中人卻十分關注,就是深圳機場的第三條跑道將提前明年完成和啟用,新舊航運大樓也將於後年完成更新和落成,隨後還會增加國際航線和貨運。據統計,深圳機場今年一至七月的吞吐量接近三千五百萬人次,是全國第四位;其中國際流量去年增加一倍多,貨運則是全國第三。雖然深圳機場與香港機場服務的質和量仍有一段差距,但現時正值國際航空業調整期(諸如有英美航班最近停飛北京),而深圳不擔心以前出現過的「空域安全」疑慮(在珠江三角洲出口已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和珠海五個繁忙機場),仍雄心勃勃地擴充業務,不能不引起香港關注。

另一個令港府傷腦筋的問題是,建制內各路英雄經常表示或暗示自己「可以直達天庭」,「收到的風」都準確無誤。港府一般不會盲從,但又不能事事向中央求證,於是各自判斷,有時陷入猜謎遊戲之中。例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說一聲香港「無處不旅遊」,港府馬上研究,但怎樣才好?不久,就出現「人頭計數,項目篤數」的坊間之言。

如果這些「坊言」來自香港,問題不大,但有些不知是「坊言」還是「謊言」的信息,卻令很多人關注。內地社科院網刊最近出現一篇文章,指粵港澳大灣區應升級為「中央灣區委」,港澳和區內十一個城市可封關統一管理,統一貨幣和證件,目標是要成為全球前十名國際化經濟體。

此文雖然很快下架,但社科院作為中央智囊,此文背後的份量如何?只屬個人意見?還是上級「轉彎放風」?不得而知。圈中人馬上記起,全國港澳研究會前會長徐澤(曾任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曾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誰來領導以提升效率的問題。對港府官員來說,無從了解和追問,只能繼續「步步小心經營」。

本地事務有時左右為難

除了與內地的「良性競爭」之外,港府也要努力解決本地事務,但有些事情又左右為難。例如,一方面大量港人移到海外,一方面又有大量內地人士轉來香港;這既是香港的現實情況和需要,也是內地的政策。可是,如何執行才能達到相得益彰和不會錯配的效果?後來,低下階層的工種也輸入外勞,這又引起包括工聯會在內的勞工界詬病。他們甚至舉行記者會,公開要求凍結輸入外勞。

至於輸入專才也放寬標準,不是全球「百強大學」的畢業生也可以申請,只要有關科目是「很出名」的就行。可是,在已經來港的專才中,有百分之二十二還未找到工作;本來希望專才來港後置業,但卻只得百分之九置業。中介機構表示,很多專才都是「跳板客」,未必會長期留在香港。

與普羅大眾有密切關係的醫療券,如今已在大灣區內的醫院使用。此舉雖然可以方便有需要的長者,但卻令香港公帑轉移到內地單位,間接影響本地醫務界的收入。此外,如何監管這些公帑是否運用得當?也是疑問。

這些都是循環互扣的問題,有利有弊。所以,特首李家超最近在新一份《施政報告》的諮詢會上,只能表示「聆聽意見,努力解決」。會上,中小企表示借款難,謀生難;證券界表示近年倒閉的證券商達雙位數,情況前所未見。為免難題太多,引起官員尷尬,諮詢會一如過往,只作電視直播,傳媒也不能在現場列席。據了解,參加者都是應邀出席,不少事先「互相通氣」。

還有更大的影響是,原來已有香港富商直接向中央表示「愛國愛港,支持港府」施政,但同時提出一些急需解決的具體問題。他們自有渠道,毋須經過特區政府反映,而且他們在內地人脈廣泛,意見的份量不輕,絕非一般市民可以相提並論。凡此種種,也促使港府「步步為營」。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