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八月三十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宣布阿里巴巴集團已經完成三年整頓改革,取得良好成效。阿里巴巴並不是一般企業,相信許多到過內地旅遊的香港人都有這個經驗,到了內地,如果手機沒有下載支付寶或微信,的確是寸步難移,叫不到車也買不到許多東西。絕大多數的小販、小商店只接受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付款,不接受八達通,不收信用卡,連現金也不收。我曾經問過一些小販為什麼不收現金,那些只有一個人經營的小食攤販告訴我用掃碼支付更方便,因為他們正戴着手套在準備食物,兩手都在忙,脫手套收錢找錢很麻煩。另外一些打工的攤販助手說他們的老闆擔心收現金可能會有攤位助手私吞。總之,今天的中國內地,金額不大的零售業務已經完全被支付寶及微信支付壟斷了。而支付寶就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一個業務,微信支付則是騰訊集團旗下的一個業務。
從反壟斷打壓到積極支持
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公告表示,阿里巴巴嚴格規範自身經營行為,認真落實平台主體責任,健全企業合規管理制度,提升平台內商家和消費者服務水平,合規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總局將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堅實保障。這則公告實際上也相等於宣布三年前中央政府對這些壟斷性的科網企業的反壟斷整頓已經結束,今後不但不是打壓,更會是積極的支持。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改變。
三年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正準備在香港上市的前一天突然被叫停,從此惡夢開始,中央以反壟斷為理由,針對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科網企業進行整頓改革,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科網股股價就從天上掉下來。
現在,中央宣布阿里巴巴整頓改革結束,而且良好成效。這足以消除過去的不確定性,並釋放阿里巴巴作為平台經濟體的積極性,將來為社會所提供的創新、創業、消費等服務的價值會大大的上升。這則公告也幾乎是好話說盡,從過去的反壟斷打壓改變為積極支持,是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中央政策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改變?
美國的「卡脖子」行動
最近幾年,中國遭遇美國及其盟國在芯片及其他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加上人工智能的興起,的確需要更多的投入,除了硬件的研發,科網平台所形成的大數據,雲計算也成了科技綜合競爭力的一部分。科網平台所收錄的海量數據能為人工智能提供豐富的協同空間,可以說沒有大數據就沒有人工智能。因此,阿里巴巴整改案的了結,的確可以釋放全中國的平台經濟體的活力,讓這些平台企業在不必擔心干預與壓力下推動更多科技創新。阿里巴巴作為中國一家大規模的平台經濟體,有強大的科研能力,也有強大的雲端數據儲存與運算能力。中國在科技上要與美國競爭,就必須好好的借助這些有強大科研實力的民間企業,並讓他們帶動更多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成長與創新。相對之下,市場是否存在壟斷已經不十分重要。實際上,今日阿里巴巴的業務已經不單單是大家所熟悉的淘寶、天貓、支付寶,阿里巴巴在雲端的儲存運算服務已經是全國第一。有趣的是,公告宣布的時間也特地選擇在阿里巴巴股票加入港股通的前幾天,造成阿里巴巴股價在港股通開通後急升,這是明顯的支持與配合。今後,阿里巴巴、騰訊、美團這三隻被稱為ATM組合的科網企業應該有條件再領風騷。目前,這三家企業的業務主力仍然是軟件供應及市場營銷。但是相信假以時日,一定會加入硬件的研究與生產,美國那些以軟件服務而崛起的企業已紛紛加入硬件研究,軟件服務要靠硬件支持,中美科技戰可能導致美國停供科技硬件給中國,中國政府不能不鼓勵更多有科研能力的企業加入硬件的研發,自力更生。
不過,美國的「卡脖子」行動也不是非常全面,理由是如果非常全面的禁售高科技產品給中國,那麼這些高科技產品要賣給誰?果真如此,等於自我放棄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最後會使到自己的科技企業因銷量不足而倒閉。美國圍堵的對象只是中國最強、有能力、也準備挑戰美國科技霸權的幾家科技企業,不包括那些不打算在科技上挑戰美國的企業。
華為與小米的異同
今日中國內地的科技企業,無疑最強的是華為集團,華為是屬於有能力挑戰美國「卡脖子」的企業,最近,華為推出全新的三摺屏手機,所採用的芯片和操作系統都是自己研發並在內地生產,成功的突破美國的「卡脖子」打壓,據說在內地的反應比美國蘋果新手機iPhone 16還強。華為的成功使到華為成為面對美國打壓最重的企業。因此華為選擇不上市,如果上市,相信美國也會千方百計的打擊,股價不一定會受捧。不過,中國仍然有不少手機品牌並沒有面對美國的「卡脖子」行動,小米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小米不打算自己製造5G手機芯片,也沒有開發自己的操作系統,小米手機用的是美國的芯片,也用美國的操作系統。為什麼小米沒有面對美國的卡脖子戰爭?答案就是小米沒有打算挑戰美國的科技霸權,願意長期付錢買美國的科技,自己只是專注搞市場營銷、品牌形象的建立。今日內地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小米已經名列前幾名。不久之前,小米開始生產電動汽車,大部分的技術都是買來的,自己則專注於品牌的建立。結果,小米造的車供不應求,股價上漲。小米賺錢之道就是不挑戰美國的科技霸權,而是如何好好的應用市場上已經有的科技,自己只專心推廣品牌。實際上,這也是美國政府想看到的,美國希望中國在科技上長期依賴美國,不許挑戰美國。
(作者為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