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上月與香港最有密切關係的經濟新聞,莫如美國「雙龍出海」,連續對香港殺出兩招:對香港的美商發出「營商指示」,跟着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大比數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更來勢洶洶的是,美國有消息傳出,近期美國對華的連串壓力,只是它向其盟友對華施壓的示範,稍後將作階段性動員;到了明年美國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整個西方陣營對華(包括香港在內)就會開始總動員攻勢,屆時將是一場更硬的仗。所以,港府務必審慎應對。
最壞情況關閉三駐美辦
對於針對香港駐美經貿辦的法案,如果真的生效,最壞的可能是三個駐美辦事處都要關閉。不過,政界又有不同的消息,認為還有一些鬆動,因為美國要過「三關半」才能生效。現在雖然第一關(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已經通過,但還要通過第二關、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按過去習慣,民主黨對共和黨的法案多數唱慢板。即使參議院這一關也過了,但還要總統拜登簽署。拜登考慮到中美關係的現實,會否順應共和黨的計劃,也是未知之數。
上述是三個關口,還有「半個關」,那就是時間。美國現正忙着大選,如果法案來不及在這屆國會會期通過,將會作廢。所以,這個時間差也有點緩和作用。可見,美國祭出這個法案,其目的主要是迫使中國大陸和香港就範,滿足美國在經濟上的需索而已。
與此同時,美國政客故意放出消息,聲言如果中國不順應美國要求,將會公布中國政要和權貴在美國的資產,讓中國人知道,屆時他們就要解釋財富來源。此乃引發中國內部不滿的招數。
但據知情人士分析,這也許又是虛晃一招而已,看來美國政府不會也不敢這樣做。皆因現任美國總統拜登的兒子,以及現正競選再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女兒,都跟中國有生意往來。況且,美國政客也有不少與中國有生意交易,中國絕對可以「禮尚往來」,你揭我的,我揭你的,屆時美國政客也不好過。所以,中國現在的焦點集中在提防美國可能在明年初開始的總動員攻勢。
從近期跡象可見,美國正推動其盟友加快階段性動員。例如德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這是二十二年來首次。荷蘭被迫緊隨美國,制約中國的晶片技術。中國雖然可以努力突破,據報已可製造七納米晶片和製造八納米晶片的光刻機,但畢竟會拖慢發展步伐。此外,在港美商透露,近期來港出席會議的美國商人,返回美國後多被美國官員約見,並「曉以利害」,這些動態已令香港受累。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對在港美商的「營商指示」,當中擴大了指控和禁制範圍,聲稱香港和大陸轉運軍民兩用物資到俄羅斯;運送伊朗液化天然氣給黎巴嫩真主黨;協助伊朗購買導彈和無人機。這些指控都沒有具體證據,但美國已對大約一百家在香港註冊的公司進行制裁或限制,約佔美國制裁名單的十五分之一。這還會影響香港與外國的科技交流,因為美國聲稱香港也是高科技轉移到大陸的一個渠道。
內地香港默契應對
其實,香港成為中美角力的磨心,已引致港美貿易近年也在減退。去年,兩地的貿易額為四千七百二十二億港元,下降百分之六。如按投資計算,美國表面上是香港的第六大外來投資者(二○二二年數據),但實際上只佔外來投資百分之二點二,遠不及大陸來港的投資。
在在顯示,無論是階段性攻勢,還是明年可能出現的總動員攻勢,香港必須早為之計,否則就會陷於被動。幸好,內地在這方面已跟香港互有默契,希望香港進一步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最近在港舉行的第九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就是一例,共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六千多名國際代表參與。據大會稱,其間展示超過二百八十個投資項目及安排超過八百場一對一項目對接會,促成二十五份合作備忘錄,是歷屆會議的新高。不過,這些都要進一步落實,才能達到成效。
眼前更重要的是,香港如何確保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據統計,港交所過去十年已助世界各地公司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總融資額達三千億美元,居世界首位。但這是過去十年的總和,而近年的IPO卻在下降,況且香港股市總市值已下降約四成,近日恆指徘徊在一萬八千點以下,比數年前的三萬點水平相去甚遠。
記者遭滋擾恐嚇事件
這裏順帶一提,美國指控香港的一個「不是之處」,是民主和言論自由不斷收縮,「一國兩制」不斷褪色。北京和港府自然反擊,批評美國干預香港內部事務。但就在這個時候,香港記者協會表示,最近三個月內有數十名記者遭「系統性」滋擾或恐嚇,部分涉及其家人和僱主。如資料準確,這將是近年香港新聞界面對的升級版壓力,並會成為外國發動攻勢的一個契機。
據了解,在受影響的記者中,較多是為外國媒體工作的駐港記者;其中一些即使是兼職記者,但也被人起底。滋擾的信件、電話、信息還發到他們的家人、親友和鄰居手上。其中一些案例顯示,記者家人所服務的機構老闆也收到有關資料,雖然未至於恐嚇,但已感到煩擾。假如這類騷擾行為導致不合理解僱,那就是無辜的株連。
警方表示,希望當事人直接舉報,警方一定不偏不倚地處理。這是應有之義,也是維護香港法紀和經濟不受影響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向警方報案的記者不多,但各方也應理解當事人的困難,因為後續的麻煩可能更多。所以,官方適宜努力解決新聞界面對的問題,才能同心同德,一致對外。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