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
特首李家超發表第三份《施政報告》,涉及的內容很廣,大如宏觀經濟復甦政策,小至旅遊項目和模式,因為中央表示「由亂到治」的目標已達,「由治及興」則是港府責任。不過,香港面對的問題不少,《施政報告》只能勾勒出一個願景,所以關鍵還是如何落實。
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滿意率是百分之二十七,比去年的《施政報告》下跌七個百分點,是二○二一年十月以來新低;不滿意率是百分之四十,與去年一樣,是二○二一年十月以來新高;滿意率淨值是負百分之十三,比去年下跌七個百分點,是二○二一年十月以來新低;對《施政報告》的評分是百分之四十二點四,下跌兩個百分點,是二○二一年十月以來新低。
如按特區政府和官員過去一段時候的表現,可算悉力以赴,但似乎力不從心。究其原因,可見當中有若干結構性問題。
房屋、人才的結構性問題
例如劏房,現存大約十一萬戶,不可能一下子取締,所以港府定下標準,不小於八平方米,獨立廁所需要通風,須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等。可是,如按此標準,仍有大約三分之一劏房不合格,到時如何處理?此外,港府把合資格的劏房名為「簡樸房」,但市民質疑,改了名字是否等如於改善了劏房的質素呢?
又如購買居屋,過去兩次抽籤向隅的人士可以多獲一個號碼,表面上增加中籤機會;但由於供求仍然嚴重失衡,成功的機會也不高。加上不同性質的申請者有不同優待(例如有初生兒優先選樓),多一個號碼只是多一點安慰而已。
又如舉報濫用公屋可獲三千元,但舉報後可能引致報復或其他不便,也是不能同時解決的問題。
另一個市民關注的範疇是人才輸入。近年大量港人離開,港府用輸入專才或優才填補,體力勞動的名額也有。外國也有類似做法,但不同的是,外國一般要求申請人先找到工作,才批出勞動簽證;但香港則是先讓申請者來港,再找工作,如今還增至三年。結果,調查顯示有大約三至四成申請者來港後一年仍找不到工作。
此外,如何保證輸入人才的質量?這不是單靠學歷就可以驗證的問題。《施政報告》增加內地十三家大學的畢業生也可以申請來港,明顯比以前的要求寬鬆,即門檻不斷下降。這種不叫「騰籠換鳥」的李代桃僵,效果也許打了折扣。
《施政報告》又提到打造「留學香港」品牌,以獎學金吸引境外學生來港。但按計劃,將以東盟和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為主,而不是先進國家的優異生。這原則上沒有問題,但據內地經驗,這類獎學金計劃多是配合外交需要,打好跟有關國家的關係,獲得獎學金的學生不一定是專業人士。
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放寬八家資助大學取錄非本地生的限額,倍增至核准學額的四成。如今,這八家大學的非本地學士生平均佔本地生約百分之二十三,較上學年增加大約四個百分點,日後還會增加。與此同時,假學歷的問題近年正困擾香港各家大學的招生工作。然則,香港的大學教育資源怎樣才能運用得當呢?
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市民認為《施政報告》首要處理的問題,依次是經濟、民生、政治、政府(管理)和房屋。所以,《施政報告》在經濟發展的着墨不少。例如設立一百億創科產業基金;北部都會區提速發展;把與深圳毗鄰的河套區發展為產業、學術和研究平台;向中東等地吸納投資等。按過去一年表現,香港已重回「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首位(據菲沙研究所《世界經濟自由度二○二四年度報告》)。此外,股市重回全球第三位置,吸納人才重入十大,排第七。凡此種種,可見香港在重重壓力之下爭取主動。
不通民氣,就不會同聲同氣
不過,這涉及香港經濟的方向和基調問題。過去一段時候,內地要求香港成為國際八大中心,除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之外,還有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仲裁中心等。原意是讓香港的功能多元化,增加更多發展機會。可是,這些中心由「三大」變成「八大」,一下子又令香港分散焦點,資源調撥也有問題,影響了「三大」的部署。
如今,《施政報告》又有所調整,重點仍是「三大」,去年提及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忽然沒有下文。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在網上承諾今年內公布《藍圖》。北京近期也不再催促香港落實「八大」,以免影響「三大」的基調。談到這個問題,令人關注香港的財政儲備,雖然時增時減,但疫情之後不斷下降,回復疫情前水平看來頗有難度。這也不可忽略。
綜合上述所說,市民感到《施政報告》的宏觀政策不可能有太大變化,而微觀政策和措施則不能協助市民解決問題,只屬小修小補,所以中期希望也不敢說,更遑論長遠目標。值得關注的是,《施政報告》除了強調「反恐不鬆懈」之外,涉及政治的內容甚少。這可以解讀為「由亂到治」已達目標,二○二七年的政改方案又不用現在討論,所以毋須多談政治。可是,過去幾年由於政治矛盾而導致民心不暢,至今仍然存在;不通民氣,就不會同聲同氣。說到底,經濟民生乃市民的現實訴求,但政治、民主和言論自由乃市民的心底訴求,難以迴避。
最後一提的是,雖然《施政報告》的評分下跌,但特首李家超的民望支持率淨值卻上升六個百分點。一來因為他要顯示親力親為,二來因為市民會拿林鄭月娥比較;李家超上任後,政治矛盾衝突沒有重現,社會反對情緒自然減少。可見,靜而後能思,思而後能得,此之謂也。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