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集
2019-6-29
二〇一九年七月號
文明不衝突(鄭培凱)

最近「文明衝突論」又開始甚囂塵上,這次的重點不是基督教與伊斯蘭的文明衝突,而是亞洲文明與西方(其實指的是歐美)文明的衝突,聽起來特別刺激。然後,北京就開了個國際會議,討論亞洲文明的自尊自信及文明對話的和平內涵,以和緩收斂的口氣,駁斥文明衝突的論點。我一連接到好些記者的詢問,說我是研究歷史文化的,可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文明衝突及文明對話的說法,提出一些看法。

其實「文明衝突論」再起,不過是美國企圖繼續控制世界霸權的自說自話,再次搬出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希望給自己找個理論根據。亨廷頓在一九九三年《外交季刊》上發表的文章〈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開始就帶有地緣政治的國際霸權考量,發表在《外交季刊》上,更顯示了文章觀點為美國當政者建言的用心。一九九六年,亨廷頓深入闡述文明衝突的觀點,引述歷史發展的進程,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一書,明確提出「文明衝突將是未來衝突的主導模式」,引起國際學術界的爭論與駁斥。其實,亨廷頓的論點卑之無甚高論,說來說去,就是文明各有傳統、各有特質,會發生衝突,而且講得難聽一點,會打仗,是歷史證明的天經地義。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世界主要矛盾是歐美與伊斯蘭國家的衝突,文明衝突論就成了西方攻擊伊斯蘭的依據,西方霸權發動戰爭也就有歷史文化的學理根據。

因此,過了二十來年,特朗普當政了,美國右翼極端勢力興起,文明衝突論再起,當然是針對中國崛起的挑戰,有點磨刀霍霍的氣勢。而中國當局對此也看得清楚,明白這不是單純的學術觀點,而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戰鼓即將擊起的信號。假研究歷史文化之名,以學術論點為政治衝突背書,讓掌握霸權的政府發動戰爭而感到心安理得,當然顯示了御用學者的人格墮落,但是中外歷史之中弄臣宵小所在多有,不需證明而自見。亨廷頓說的也不完全錯,人性之中具有排他性,攻擊他者以利我群,的確是人類歷史顯見的現象。但是,人類文明的發展,並不是去發揚光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原始性惡根,不是以征伐來統治世界,而是希望人們能夠和衷共濟,和平相處,存同求異,各美其美。

記者問我,亞洲文明的自信,要有這麼強的必要性嗎?這個問題,其實要放在歷史上來看,抽離了近一兩百年的具體歷史,空談文明異同與優劣,還想解決當今的世界問題,根本就是緣木求魚。西方近兩百年的崛起,是脫離農耕社會結構,發展現代工業與科技的結果,以資本主義與殖民政策為拓展方向,造成了西方文化霸權現象。它是夾着政治、軍事、經濟的力量,凌駕了亞洲農耕文明,侵略亞洲國家民族,壓迫與剝削亞洲人民,得以展現財力富強、尊貴及文明品味,高高在上,當然也就帶動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自信。

西方強勢霸權的侵入,不斷戰敗與壓迫亞洲國家,享受殖民者的特權,使得亞洲國家長期以來處於屈辱及自卑的狀態,而這種屈辱也就影響了亞洲人對自己文明的自信和自尊,甚至使得有些亞洲人自暴自棄,認為亞洲人民族性低劣,沒有西方民族顯示出來的文明尊貴。因此,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是這一百多年來,亞洲國家的人民喪失了自信,很多人都崇洋媚外。這個歷史現象非常不好,有必要改變。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人窮志短,這種情況就會存在。一旦風雲際會,發跡變泰,情況就會改變。進入二十一世紀,亞洲國家的社會經濟發生變革,經歷了各種各樣革命、維新,吸收西方現代社會文明進程的經驗,逐漸由傳統農耕文明邁進到現代工業高科技文明,至少在經濟社會層面逐漸趕上了西方。在這個關鍵時期,提出對於亞洲文明的重新認識是有必要的。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亞洲文明,或者說東方文明,強化自尊自信。亞洲人對自己的文明要有自尊、自信,不僅是因為政治軍事蔚為大國,社會經濟繁榮富裕,更因為亞洲文明也有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有其輝煌的一面,並不次於歐西文明。

以中國為主的東亞文明,即便從甲骨文開始算,至少也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數千年來東亞的農耕文明、文化傳統推動了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維護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亞洲人對自己文化的傳統本來是有自信和自尊的,經歷了戰爭兵燹與盲目革命的無數磨難,必須從煉獄中浴火重生,必須要汲取古今中外的優良文化傳統,恢復亞洲文明的自信與自尊。

記者還問我,中國文明觀對世界可以有什麼貢獻?我認為,中國傳統文明觀對於世界的貢獻,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歷史經驗與教訓。中國自從商周以來,特別在春秋戰國這段時間社會大的變動,從區域政權發展到當時認知的天下,從權力分散到天下統一,其實可以看做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爭端和全球化融合的一個縮影。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其實和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國在經歷百家爭鳴後,政治出現大一統,經濟社會走向融合發展,又經歷了兩千年的分分合合,而中華文明卻能基本延續至今,有常有變,這種歷史的持續發展對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很好的參照與借鑑。

中華文明至少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還經歷了兩千年的大一統,很多歷史經驗值得世界各國借鑑。我們並不是說,世界將來的發展必須按照中國的模式,但中國模式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借鑑,可以為文明探索提供資源。因為有些亞洲人長期崇洋媚外的影響,認為亞洲文明的未來,應當拋棄傳統包袱,借鑑西方文明來改造亞洲。從實際的歷史情況而言,亞洲在近兩百年來,已經不斷借鑑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文明資源,甚至對古希臘及基督教有相當深入的探索了。要化解當前的世界衝突,其實應該強調,文明的本質不是衝突,文明不是你死我活,文明應該是相互借鑑的,這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文明資源,可以給世界提供的最大貢獻。